珠海:发力未来产业,强化创新引擎,产业招商持续不断

珠海:发力未来产业,强化创新引擎,产业招商持续不断

发布日期:2024-04-07

引言:广东中政联行以用心服务企业为宗旨,通过互联网为各级政府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提供招商引资方案,为合作园区精准匹配优质企业投资选址信息,为企业精准匹配优质产业园区,助推企业发展,为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能。产业招商 产业园区 招商引资 厂房入驻

 

       春夏之交,珠海的“产业森林”涌起生机和热浪。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珠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6.13亿元,增长19.7%。其中,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等“4+3”产业实现增加值184.88亿元,增长21.7%。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强力支撑。按照省委部署,当前,珠海扛起“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提出要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上担当作为、加快发展。

 

  具体而言,珠海将巩固现有产业基本盘、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新老并举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打造“云上智城”,以产业科技互促双强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批新的增长点正在等待珠海深度挖掘:依托“云上智城”,低空经济打开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新维度;在精准扶持政策激励下,企业及科研机构涌现创造力;高校云集,充实珠海创新“智囊团”和“后备军”……

 

  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席卷全球之际,珠海已准备抢跑,在未来城市格局重构中占据一席之地。

 

 

低空经济“飞”出发展新高度

 

  蓝天白云间,随着一辆“空中出租车”腾空而起,一种通往未来的生活方式正在大湾区加速落地。

 

  2月底,全球首条eVTOL跨海跨城空中航线在广东完成首次演示飞行,将珠海、深圳两座核心城市在空中连接起来,以往3小时的地面车程也缩短至20分钟。

 

  除了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居民出行体验,低空经济在珠海的应用场景之丰富远超想象:借助低空飞行设备,人们可以用“上帝视角”俯瞰无垠的伶仃洋,寻找白海豚的踪迹;手机轻轻下单,比以前更快拿到心仪的货物;紧急事件发生后,救援行动更加快速精准地展开,更大限度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这样的画面在珠海有扎实的基础。据统计,珠海集聚了无人机飞行器、雷达系统、飞控及导航系统、芯片电池部件等领域上下游企业40多家,在通航运营服务方面,珠海已有6个可供通航使用的机场和多个通航临时起降点。截至2023年6月底,珠海市共有通用航空许可经营企业12家,占广东省的21%。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岛屿数量最多、岛屿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之一,珠海毗邻港澳,海域辽阔、岛屿众多,可为探索跨境跨域物流、海岛物流、森防应急、边防巡检等领域提供“练兵场”,是低空产业得天独厚的测试基地。

 

  基于这样的资源禀赋,低空经济可在珠海找到独特的发展方向。“一是建立低空产业研发、测试一体化基地,保证珠海市低空产业有效、高速地迭代,保持低空产业前沿地位;二是借助产业前沿地位,成立产业协会,深度参与低空经济标准制定;三是吸引外部企业产品送测,成就全国核心的沿海无人机产品测试基地。”华金证券通信首席分析师李宏涛称。

 

  从陆地、海面到天空,空间的拓展、距离的缩短之外,低空经济建立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

 

  李宏涛认为,大湾区城市可以建立起跨城市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共同推动无人机制造、航空器研发等关键领域的合作与发展;通过在大湾区范围内建立低空技术研发中心,城市间的技术共享与创新合作将进一步加深。

 

  3月,《珠海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提到,支持开设低空载人航线,拟对经审批在本地新开设并常态化运营(公开渠道售票)的eVTOL载人航线给予补贴。

 

  李宏涛分析,该措施通过补贴无人机起降枢纽、机库等设施,鼓励支持无人驾驶航空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低空经济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施支持;通过奖励适航取证、对试飞服务进行补贴等措施,降低了低空产业公司的投入成本,为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持,有望促进相关产品的持续推出与迭代。

 

  不仅如此,该措施鼓励市区有关单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偿补助及保险保障等方式开展低空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等公共服务,有助于低空经济下游应用场景的探索和落地。

 

  展望未来,李宏涛建议,珠海除了加强低空通航基础设施建设,还应投资建设通信导航基础设施,包括三维高精地图、气象数据等,以提升低空交通的导航和通信能力。此外,珠海还需健全包括航线规划、飞行监管、飞行许可等在内的低空航空器运营服务体系,以及包括航空器维护、飞行员培训、应急救援等在内的综合服务体系,以确保低空经济运营的有效与安全。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撑起“云上智城”

 

  随着低空经济的梦离现实越来越近,其背后依托的前沿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也走到了台前。

 

  当前,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越来越多城市意识到了这一点,争相布局,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赋能城市发展——

 

  在杭州,城市大脑已进入2.0时代,在为游客推介旅游景点、为企业推荐适配政策、为市民解答人社领域问题等场景中广泛应用。

 

  2023年,深圳提出,建设“数实融合、同生共长、实时交互、秒级响应”的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如今公布的城市AI+场景应用已达41个。

 

  去年全年,北京新建5G基站3万个,累计建设10.7万个,算力总供给超1.2万P,多批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备案。

 

  在这一轮潮流中,珠海也适时提出“云上智城”战略构想,构建以新型算力和数字底座为支撑,以云计算、大模型、人工智能、科技超市为依托的创新体系。

 

 

  据了解,由华发、华为共同推动的珠海“云上智城”项目已于近期启动,涉及跨境电商、陪伴机器人、低空经济、海洋立体观测、AI基因测序等10余个应用场景,建成后将成为珠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范本的重要支撑。

 

  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丛山介绍,珠海将以“云上智城”为依托,建设国内最高水平的低空立体交通运营指挥体系,构建“可计算、可运营”的数字空域,形成支撑“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性”大规模低空融合飞行的安全运行环境,打开低空出行、旅游观光、无人物流配送、超视距飞行以及应急救援救灾、海空勘探、城市巡检等新场景的应用需求,丰富低空经济业态;推动低空经济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产业高效融合,加速形成低空经济和无人系统产业集聚发展良好态势。

 

  “我们将全面加快‘云上智城’建设,使算力成为珠海最便捷、最普惠的创新要素,赋能珠海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将珠海打造成为国内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最为便捷、创新成本最低、创新效率最高的城市。”李丛山透露,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产业在珠海布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源头活水让创新之城动力不竭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抓好科技创新这个“源头活水”。

 

  近日,2023年创新珠海科技奖正式揭晓,4年来,该奖项共评选出近百个创新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社会影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等领域。

 

  自主创新促进奖一等奖获奖者、珠海微度芯创科技CFO郑子文介绍,该公司于2018年从北京来到珠海,“多年来,我们受到了来自政府和各类机构的多方面支持,包括对流片的补贴,降低了我们在芯片设计中的成本。”郑子文介绍。

 

  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并不容易,郑子文认为,首先体现在国外巨头的技术垄断演变为品牌垄断,企业可以通过研发打破技术垄断,但是要打破品牌垄断,还需要时间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自1992年在全国首开重奖科技人员先河以来,珠海经济特区一直将敢闯敢创作为自己最宝贵的品质,努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发展环境。

 

  从布局上看,2024年,珠海将充分发挥香洲区、高新区的产业基础、城市环境等优势,打造更多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高质量孵化器、高水平科创平台,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超级科创“孵化器”。

 

  在平台方面,珠海提出,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打造集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研发孵化、科技招商、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产业技术研发类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中科先进院等科创平台建设,更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除了宏观层面的布局,对企业细微之处的服务更见一座城市的诚意。珠海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性的扶持和培育计划——

 

  深入实施“高企倍增”行动,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实施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程,做好初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辅导。

 

  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业,支持中小微企业购买优质创新资源和服务。

 

  科技服务机构是为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如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其在创新资源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产评估、技术交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珠海科技服务机构总体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高端服务业态较少、缺乏知名品牌。珠海市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拟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服务,并根据其每年促进项目落地、成果转化的数量、服务成交金额等进行奖励。同时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和职称评定,培育一批技术转移转化研究、运营和服务人才。

 

增强高校人才“引力场”

 

  “澳珠极点的核心是要创造自己的比较优势,这个比较优势就是人才。”日前,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向松祚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向松祚认为,纵观世界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总量、人口规模、产业配套等方面都拥有良好基础,但和其他几个湾区相比,最大的弱项就是没有全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的学习能力、整合能力都很强,但是要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机遇,要开创新产业,有赖于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向松祚说,如何提高高端的基础研究能力,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应该考虑的事情。

 

  喊出“青春之城,活力之都”口号的珠海,其实并不缺乏高校资源。

 

  这座常住人口只有250万左右的城市,拥有三所985高校: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此外,暨南大学、遵义医科大学都在珠海建立有校区,并设置有核心专业。港澳地区的高校同样布局珠海,澳门大学已经设立有横琴校区,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设立有联合国际学院。多所高校云集于此,孕育出一批批充满朝气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

 

  然而,如何用好高校的科研资源,如何留住人才,是摆在珠海眼前的问题。

 

  要提升高校的科研实力,绝不能闭门造车,尤其是对于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而言,增强交流和协同,扬长避短,是一条必行的路径。

 

  “近几十年,港澳高校由于财政投入大、国际化程度高,已聚集了大量全球顶级科学家和创新人才,形成了超强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平均水平要高于广东及国内高校。但是广东的高校也有两个明显优势,一是人才规模大、类型多,二是技术开发和产业转化能力强。粤港澳高校之间显然可以在原始创新和落地应用之间寻找到强烈的互补性。”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执行主任屈挺认为。

 

  他补充道,珠港澳三地高校融合创新,首先要建立人才的常态化交流机制,其次要找到合作方之间的互补性,要想产生长久可持续的合作,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经过系统规划、科学设计,且持续资助的项目群,促进双方的科技人员长期、迭代地开展项目合作。同时,政府的政策驱动也是双方开展高效、高质、稳定合作的催化剂和强心针。

 

  近年来,珠港澳三地在人才方面的交流愈发紧密,除了“两车北上”带来的便利,珠海也在不断探索与港澳及国外人才的合作机制。

 

  2024年,珠海提出,将深化与澳门、横琴合作区人才协同,探索推动与香港建立人才合作机制;探索建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综合管理平台,落实境外高端人才认定和个人所得税政策,吸引海内外人才来珠创新创业;完善优化院士工作站建设,支持创新主体与院士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协同创新。

 

  一幅格局更大的科创蓝图也正在绘就。未来,珠海将力争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3500家,独角兽入库企业超过150家,建成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来源:南方+

首页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需求登记

项目
对接

申请园区入驻

单位名称

联系方式

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