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说,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源头活水。作为招商人,是时候更加关心经济了……
最近两天,各种会议备受热议,市场情绪和信心也在逐步回升。
归根结底,离不开这三个:人消费、企业生产、物流运转。
主要一点是,动起来!落实下去!
越是形势严峻,越要坚定信心,越要果断应对。
各地方“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关键在于,谁率先用“有形的手”,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谁就能优先让市场“流动”要素倾斜过来。
当下,在高层前所未有的重视之下,相信二季度末到三季度,我们的经济、就业、消费都会逐渐好起来。
人先动起来
疫情反弹是当前影响经济的最大制约。防疫要求人静止不动,但经济发展需要人动起来,要素流动起来。
人动起来,会产生需求,有了需求,会带动货的销售,货的销路有了,就会产生投资需求,资本就会加大投资。
加大投资之后会创造就业,有了就业人就有了钱增加消费,如此不停循环,经济就活了!
但是,人若是动不起来,麻烦就大了。
所以说,整个大盘人就是棋子。
尤其,现在返乡人员不是少数,应该是在平衡疫情的情况下,让人动起来,出行要买票、要吃饭,甚至要回乡定居生活。
这一系列动作,就是产生经济数据的过程。
现在,武汉、郑州、合肥等城市,不管是“来的客人”还是“返的家人”都诚挚欢迎。这不只是做了一波城市营销,更是在变局中抓住机会
人才的流动,产业的迁移,都在增加新的变数。对于一些城市来说,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地推出一些人性化举措,人、钱、资源都是一次回流。
内需扩起来
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消费构成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经济要稳住,重在稳内需。 其实,就是扩大有效需求。消费端多花钱,商家就能多卖货。随之,生产商品的企业就可以多产出,生产端得到发展,工人工资获得提高。 再用增加的收入去消费,消费需求上升,自然商品多进货、企业多生产,通过这样一个经济循环增加经济活动。 虽然“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都存在压力,但真正的焦点问题是三个:
•中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困难
•中低收入家庭面临生活压力
• 中流砥柱消费端出现大幅下跌
这三个问题,其实环环相扣:
• 没有消费,中小微企业就没收入
•中小微企业没收入,家庭就没生计
• 没了生计,消费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这样一来,问题反而简化了:只需把消费激活,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目前,各地正在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方式,不断挖掘新型消费潜力。同时,数字消费券正成为各地促消费的有力政策工具之一。仅今年1—4月,全国已有至少20个省市先后发放总额超过34亿元的消费券。 这其中,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资金投入规模相对较大——自4月1日佛山宣布发放1亿元消费券以来,包括广州、深圳、东莞、肇庆、清远、湛江、惠州、汕头、茂名、阳江等多地陆续跟进,发放城市数量远高于其它省份。 政府发放消费券,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短期消费、恢复消费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对商家的间接补贴,可以增加商家短期收入、缓解疫情期间经营压力。 对于生存困难的企业而言,“开源”对企业的生存才是第一位的,“节流”更类似于锦上添花。从企业视角看,减税只是节流,降低生产成本,并不能增加收入,通过拉动消费为企业创造收入才是开源之本。
企业帮起来
疫情期间,不少企业日子不好过。这仿佛“鱼”缺水时,多一分钟也等不及。 之前看到一个企业主,说道“我们需要流动资金,以前3个月回款,现在9个月都够呛”。 企业要是一旦停工,直接关乎的是供应链安全。若扶助不及时,会让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困难当前,必须想方设法保护市场主体。企业与经济环境休戚相关,亟需通过税费、金融、产业等政策,“放水养鱼”,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一句话总结,企业想要什么,政策就给什么。 真正聚焦到“需求”领域,否则就成了“大水漫灌”。企业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应当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各有侧重。 不久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今年还将实施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让企业有更多钱搞研发。 就外贸型企业来说,海外的需求少,客户不给单子,企业只能等单子、看形势、找办法。这种情况下,各地方应该制定了实施稳外贸行动计划,加强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政策解读和信息服务,帮助企业稳订单稳市场。 此外,在复工复产问题上,制造业很难实现“远程办公”,企业搞“闭环管理”,涉及职工生活的设施和物资如何保障、职工进了“闭环”如何兼顾家庭,这都是地方政府应当通盘细致考量的问题。 小会重决策,大会重落实,落实也要有对应的配套措施。 说到底,疫情期间给企业纾困,各地方应“从快从实”,实事求是地直面难题、拿出解决办法,让中央政策利好不打折扣地直达到位,以切实举措解决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中的梗阻。
来源:招商网络
咨询热线:
4008796001
咨询邮箱:
liaoyi@investingov.com
项目
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