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广东中政联行以用心服务企业为宗旨,通过互联网为各级政府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提供招商引资方案,为合作园区精准匹配优质企业投资选址信息,为企业精准匹配优质产业园区,助推企业发展,为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沿海,是一种什么体验?
世界银行的一个数据显示,全球经济总量中的60%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纵观中国经济版图,活力最强、发展最快的区域也多分布在沿海地区。
当前,从南至北多地纷纷启动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海洋中心城市”等,展开沿海城市间的竞逐赛跑。在这些身影中,珠海可能是最兴奋且紧张的选手。
为何兴奋?因为这座城市的buff值实在太满:背靠粤港澳大湾区,这里不仅有珠三角最长的海岸线和最多的岛屿,有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还有彰显“一国两制”制度优势、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向海图强,珠海蓄势待发。
为何紧张?综合考虑经济体量、海洋产业基础等,与头部选手相比,珠海的存在感并不高,不少环节仍需“补课”。
但也正是这样的处境,让珠海成为探索中国城市“向海图强”新路径中,独一无二的试验田。如何做好“海”的大文章,这对于再造“海上新广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意义重大。
从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上空俯瞰,湛蓝的海面上深水网箱整齐排列。
期待被看见
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中,珠海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打开广东地图,珠三角河如织网。珠江之水浩浩荡荡,通过“八大口门”汇入大海。珠海,独占其中2门。
山海相拥,陆岛相望,是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作为广东省面积最小的城市,珠海却拥有大大小小262个岛屿,素有“百岛之市”之称。从空间上看,珠海近934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是陆域面积的3.6倍。
海洋塑造了珠海的过去。20世纪80年代,国家相继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以及大连、秦皇岛等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又相继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等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得天时地利的珠海,就此走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
山海相拥,陆岛相望,是珠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关铭荣 摄
依海而生、因海而兴,珠海经略海洋的广度和深度层层递进。2008年,珠海正式确立“以港立市”发展战略,港口成为珠海开放发展的战略支撑。此后,珠海继续在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海洋能源、海岛旅游等领域发力,“蓝色动力”点亮全域。
2022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首度突破4000亿元,其中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957.3亿元,占比达23.66%。
从南海之畔的边陲小镇到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珠海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但翻开全国海洋经济版图,其步伐还是慢了一些。
当下,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竞合新热点。外有全球海洋大国正开启新一轮海洋经济扩张,国内发展海洋经济的竞逐也十分激烈。
从城市层面来看,2022年,全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接近9.5万亿元。其中,上海实现海洋产业生产总值9792.4亿元,位列首位;青岛、天津、大连、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均已突破3000亿元;包括厦门、连云港以及省内的湛江、江门、惠州等地也都排在珠海之前。
规模之外,不少沿海城市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护城河”。
例如深圳、上海以交通运输业为主,港口优势是宁波最大的“底牌”,青岛在海洋科技领域表现亮眼,烟台在海洋装备、生物医药产业上拥有优势,天津的海洋油气业特色突出……但反观珠海,无论是哪个细分领域,都缺乏足够的亮点。
如何找到突破点,把自身的优势上升为区域乃至国家的竞争优势——成为珠海必须要完成的功课。
新的打法
同业竞争,找准自我特色与定位是关键。
但是,在环境与产业限制等刚性约束的条件下,仍然缺乏跨界产业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条协同发展的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模式。换句话说,这一新赛道上的“选手”还未拉开明显差距。
目前,包括“澎湖号”在内,珠海已建成3座深海智能养殖平台。2023年新动工建设3个海洋牧场项目,总投资达4.14亿元,还有6个储备项目正在推进中。
我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
休闲渔业和海岛旅游的有机融入,也成为一大亮点。
以总投资2亿元的东澳岛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园(一期)项目“海之舱”为例。该项目养殖水体4万立方米,同时配置海上客房,规划融合潜水、住宿、垂钓、餐饮、海洋研学、室内休闲运动等功能,将成为“岛海联动”渔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典型实践。
陆与岛,山与海,新探索也将进一步擦亮珠海“百岛之市”名片,为海岛振兴注入新活力。
第二件是充分撬动国资力量,参与海洋经济投资与建设。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国资的角色变化,反映的是城市战略的变化。
与世界对话
港珠澳大桥。钱文攀 摄
来源:南方+
咨询热线:
4008796001
咨询邮箱:
liaoyi@investingov.com
项目
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