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杨浦区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杨浦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杨浦发展极其重要的五年。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和自身转型发展的双重挑战,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初步把一个传统工业城区建设成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城区,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过去的五年,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2011年达1020亿元;全区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6.3%,2011年达633.6亿元;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7%,2011年达64.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8.7%,2011年达1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8%,2011年达275亿元;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每年都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以内; 2011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6年下降22.1%;59件244项政府实事项目全面完成。2010年1月,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带来了创新发展新机遇。五年里,我区先后荣获50余项国家级荣誉,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实现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良好开局,城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们紧紧抓住重要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市的支持,形成市区联动推进的强大合力。市政府召开推进大会,出台《关于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将试点城区建设纳入市“十二五”规划,加强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区委、区政府制定试点城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建立七个专项工作小组,全力抓落实、抓推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杨浦知识创新基地扩区获批并正式纳入张江高新区管理范围,55个项目获得3亿余元张江专项资金。新增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区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建成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创新工场”上海基地、上海高校技术市场等一批创新服务机构落户。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和上海电缆研究所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我区被命名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实施“3310”计划,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8名、海外人才创业企业324家。五年来,全区获得授权专利1万余件;区域内科技企业达5077家,列全市各区县之首,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培育企业23家,华平信息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科技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6%。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四连冠。
(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4.6%,比2006年提高6个百分点,其中,现代设计业成为支柱产业,实现区级税收年均增长24.8%;科技金融发展势头强劲,形成由政府引导基金、风险投资、投贷联盟、多种金融产品、企业上市等构成的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融资162亿元,引进各类基金73亿元,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联合钢铁交易所、上海联合矿权交易所等要素市场落户。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区级税收年均增长24.7%。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云计算创新基地、物联网科技园、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智能电网应用示范基地、西门子全球智能电网应用事业部纷纷落户,云海创投基金启动运作。都市型工业和商旅文体服务业稳步提升。五大功能区引领产业集聚发展,全区商务资源面积达440万平方米。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和市级商业中心地位凸显、人气集聚,五角场商圈销售额年均增长31.2%,2011年达49.3亿元,被列为上海名牌区域;350余家科技企业及国际机构集聚创智天地。杨浦滨江发展带功能定位明确,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一、二期竣工,渔人码头加快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被命名为国家级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总产出年均增长20%,2011年达180亿元,联合国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上海国际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落户,国际设计一场一期等项目竣工。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形态显现,集聚西门子上海中心、德国大陆、香港安莉芳等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高起点规划开发新江湾城地区,美国铁狮门公司尚浦领世项目开工,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工作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积极应对物价上涨,认真实施“菜篮子”工程,采取产销对接、保障供应、加强监管、价格补贴等措施,使我区菜价保持在全市中下水平。重点突破旧区改造,在全市率先推行“数砖头加保障”、拆除重建、整体签约搬迁奖等举措。五年来,共完成1.9万余户居民动迁,基本完成平凉西块一、二期等集中成片旧区改造,完成50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积极构建动迁安置房、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各项工作均超额完成市下达指标,托底安置1.3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大学师生为创业主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900家,创业带动就业率达1∶7。认真落实民生和社会保障政策,救助各类对象229.5万人次,发放救助金7.4亿元。高度重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增养老床位3317张。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内涵式发展,教育质量高位稳定,新建、改扩建学校23所,38所学校安全加固工程竣工,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面完成第二轮公共卫生体系、第三轮健康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社区卫生“6+4”服务功能得到落实,完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杨浦新院、区疾控中心大楼、区中医医院等20个卫生项目建设,区中心医院建成三级医院。成功举办“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世界极限运动大赛亚洲站等10余场大型文体活动,国歌纪念广场及纪念馆建成开放。荣获全国首批全民健身示范区试点单位、“全国游泳之乡”八连冠。完成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阳光之家”等达标建设。开展城区综合管理“大联动”,城区管理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深化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开展户籍人员居住地服务和管理试点,妇女儿童事业稳步发展。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开展民事、治安及轻微刑事案件委托调解,社会治安主要指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出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扶持政策,建设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五角场、四平、殷行街道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并通过争创“七连冠”市级评审。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执法、残疾人事业、征兵、方志等工作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区档案馆被命名为国家二级档案馆。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得到加强,江湾清真寺落成启用。
(四)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理为重,城区功能和形态明显改善。轨道交通8号线、10号线建成通车,12号线加快建设,中环线杨浦段、军工路越江隧道工程竣工通车,基本形成“一桥、两环、三隧、四线”立体交通网络。完成12条道路辟通、拓宽工程,基本完成全区43万户居民人工管道煤气向天然气转换。“城市光网”建设与“无线城市”覆盖扎实推进。认真吸取“11.15”特大火灾事故教训,开展防火和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顿,生产、食品药品、交通、消防、特种设备、住宅小区、地下空间等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新江湾城、控江、殷行3个街道成功创新中国成立际安全社区。建成区、街镇两级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开展杨浦滨江总体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并形成总体规划,建立土地综合收储利用新模式,探索土地长效管理机制。完成区第三、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城镇污水纳管率比2006年提高20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21平方米。2011年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生活垃圾人均处理量同比下降5%。五角场镇成功创新中国成立家卫生镇。
(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要素,改革开放格局不断拓展。实施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国资监管全覆盖和归口管理,推进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全面完成六大集团整合重组,清理改制762户中小企业。2万余家私营企业吸纳就业20余万人,非公经济在城区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作用更加突出。不断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招大引强效应凸显,引进上汽商用车、中航国际、耐克体育、IBM全球服务执行中心等一批优质内外资项目。五年共引进企业1.4万户,注册资金45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2.5亿美元。建立“四位一体”服务企业工作机制,成立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成功举办五届杨浦发展国际论坛,就杨浦风险投资、后世博与滨江发展、创新创业人才与区域转型发展等集思广益。加强与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在风险投资、环保节能、科技园区建设等领域合作,美国硅谷银行上海代表处落户,湾区数字化产业园(杨浦)揭牌运作。与全国各友好城区加强交流,建设江苏大丰和海安异地工业园,全面完成对口支援都江堰胥家镇灾后重建任务,推进与新疆泽普等“三地四县”对口帮扶工作。
(六)围绕“两高一少”目标,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加快建设。根据“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撤销58家区级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区属事业单位数量和编外用工精简10%以上,使机构设置更加合理,职能配置更加科学。强化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高标准编制“十二五”规划。取消、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企业设立审批时限缩短三分之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区政府党组会议制度,明确土地收储出让、政府投资和举债等重大事项常务会议审议制度,积极发挥政府顾问的决策咨询作用,实施依法行政年度报告,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完善,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实施街道财力区级保障,严格控制因公出国、车辆购置、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管理“1+7”制度体系,全面推开公务卡制度,促进财政性资金使用安全、透明、高效。加强公务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行助理选拔、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制度,600余名各级干部走上新的岗位,公开竞争选拔24名处级领导干部。完善区机关绩效考核办法,促进抓特色与抓基础相协调、单位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入选中国政府管理创新典范。严格落实《廉政准则》,深入开展“4+3”专项治理。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按期办结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1802件;除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外,政府部门预算全部向人大公开;坚持“区长在线”和“人民群众网上评议政府”制度,政风行风网上测评连续三年名列全市9个中心城区第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举全区之力,圆满完成2007年世界特奥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项任务。我区承办的特奥会闭幕式及各项赛事精彩圆满。坚持软硬件建设同步,加强文明指数测评和社会监督,全面完成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特别是在世博会举办的184天里,我们全力以赴,形成全社会参与世博、奉献世博的强大合力,出色完成安全保卫、志愿服务、来宾接待、城市运行保障等各项任务,为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展示杨浦改革开放、转型发展成果,积极借鉴先进技术和理念,引领带动杨浦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成绩显著、来之不易,是历届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同心同德、努力工作的结果,也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工作和生活在本区、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全体杨浦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有效监督、有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驻区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杨浦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在推动城区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发展是杨浦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区域综合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始终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全区力量,集聚高端要素,不断提升城区发展能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百万杨浦人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扬“四敢”精神,大胆实践创造,不断把杨浦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各位代表,杨浦正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杨浦未来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三区联动”体制机制有待深化,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效应尚未充分释放;经济基础仍然薄弱,新兴产业总量不够大,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较少,产业转型仍需加大力度;广大人民群众迫切的民生需求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旧改、就业等民生任务十分繁重;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乱设摊、乱搭建等顽症仍较突出,城市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巩固完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式和路径需进一步探索;政府职能转变、自身建设与形势发展还存在不适应之处,需要加强和改进,部门协同意识和执行力有待提高。我们必须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杨浦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的五年;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五年;是加快重点区域发展、带动城区功能形态优化提升的五年;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五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远,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同时,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中高端产业转移加快,为调结构、促转型提供了难得机遇。从国内看,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但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上海看,未来五年是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时期,但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商务成本攀升等矛盾也较突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我们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积极应对新的挑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更加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政府工作,努力实现未来发展新突破、新跨越。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这一主线,坚持“三区联动”、创新驱动,积极先行先试,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力争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走在上海和全国前列。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杨浦的战略定位和要求,杨浦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知识经济策源地与新兴产业引领区、创新创业集聚地与服务经济先行区、高端人才汇聚地与科教改革试验区、先进文化弘扬地与品质生活示范区。今后五年,杨浦要基本建成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服务完善、创新生态良好的国家创新型城区。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产业集聚成效显著,国际化、信息化、低碳化水平有效提高,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民生保障持续改善,文化建设有力推进,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取得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区级财政收入力争年均增长10%以上,科技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7%,节能减排和促进就业均完成市下达指标。(一)经济建设
坚持以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道路。
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努力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积极打造创新创业高地。着力推动产学研用合作,推进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设在科技园区并市场化运作,支持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承接国家、市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十、百、千”科技企业发展计划。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国家、市、区创新政策衔接配套,切实发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专项资金等的杠杆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凝聚各方合力,不断健全开放共享的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扶持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完善“4+4”的海外人才工作机制和人才安居体系,不断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科普示范城区,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到2016年,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0名,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1000家,年均授权专利3000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科教创新为特色、服务经济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坚持“两个优先、两个提升、一个保持”产业发展方针,建立健全工作协同推进机制、产业政策体系和统计体系。优先发展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重点发展现代设计业,加强国家级环同济研发服务特色产业基地、国际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联动,拓展产业链,发展新业态,加快形成“大设计集群”,全力打造上海“设计之都”的核心功能区。重点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不断完善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争取实现上市融资100亿,融资担保100亿,集聚各类基金100亿,做大做强钢铁、矿权等要素市场,集聚结算支付、法律、保险等相关专业服务业,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科技金融功能区”。完善教育服务产业链,发展高端培训,加快建设上海教育服务产业集聚区。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创智天地、复旦软件园、海外人才创业园等载体建设为抓手,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以“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基地建设、促进资本对接、构建产业联盟、推广示范应用、创新商业模式”为方针,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提升转型都市型工业和商旅文体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0%。重点提升装备及设备制造、现代纺织、烟草、钟表等产业能级,鼓励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品牌塑造。积极发展电视购物、网上购物等新兴消费模式及业态。深入发掘“三个百年”历史人文资源,打造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发展节庆经济、站点经济,促进商旅文体相融合。保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优化房地产结构,提高商务楼宇比重和品质。
强化重点功能区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形象。坚持规划导向、功能导向、项目导向,加快推进“五大功能区”建设。基本建成五角场功能区。重点优化南部商业商务布局,提升中部环岛商业商务能级,基本建成北部创智天地。高起点规划建设杨浦滨江发展带。以南段为先行开发重点,加强市区联手、政企合作,打造以创新创意、科技商务、观光休闲、会展论坛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带。继续推进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为代表的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国际设计一场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2016年实现总产出约350亿元。发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引领作用,推动园区特色产业集聚、创新能力和经济贡献度提升,新建2家科研院所科技园。加快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人文环境和创新氛围营造,打造联动浦东、对接长三角和全国、面向国际的总部研发集聚区。积极建设新江湾城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社区,加快形成南部现代商务商业功能区、中部国际化品质生活示范区、西北部教育与科技产业集聚区的开发格局。加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轨道交通12号线、周家嘴路越江隧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启动北横通道杨浦段建设,完善“四纵六横”骨干道路网络,增强水、电、气等保障能力。建设智慧城区,推进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商务楼宇光纤到楼,实现重点功能区无线宽带全覆盖,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确保公共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平稳有序。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优化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严格实施强制性能耗标准,建设绿色建筑,推动公共、民用建筑节能改造,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节能管理,继续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生活垃圾人均处理量比2010年下降20%以上。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滚动实施区环境保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进大气细颗粒物(PM2.5)监测与防治,城镇污水纳管率达90%。加强市容景观和绿化建设,优化城区生态环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35平方米。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断完善运营及监管体制机制,形成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资结构布局和骨干型企业集团,力争实现1家上市,区属经营性国资总量达150亿元。坚持公平准入,鼓励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全方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重点深化与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硅谷金融集团的合作,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和湾区科技园建设,引进更多国际创新资源。提升开放型经济能级,加强产业链高端招商引资,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要素市场建设、股权投资和并购重组,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营运、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8-10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深化国内交流合作,重点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对接联动,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社会建设
坚持远近结合、统筹兼顾、加大投入,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聚焦旧改、就业、救助等领域,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依法动迁、阳光动迁、诚信动迁、和谐动迁”不动摇,推进90万平方米旧区改造。不断健全“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积极开展旧住房成套改造和旧小区综合整治,多渠道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探索完善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提升物业企业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就业,积极提高首次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努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和同工同酬,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向常住人口拓展,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险”。关注特殊群体需求,完善分类救助政策,加大“支出型”贫困群体帮扶力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巩固完善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格局,新增养老床位2000张。深化“阳光系列”品牌建设,不断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
立足“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注重内涵、激发活力”,大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战略。积极贯彻国家、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推进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化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完善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优化资源布局,积极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区。立足“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区域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化医疗卫生功能布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加强老年护理、康复及高端医疗服务,积极提高市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创新中国成立家卫生区。打造“体育强区”,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努力形成与城区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口规模、分布和结构。
以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为重点,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强化政府职责,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进社会组织、社工、社区“三社互动”,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多样化、供给主体多元化。坚持共治与自治相结合,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制框架下,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在街道层面要以综合管理、协同管理、属地管理为重点,不断拓展“大联动”格局,形成政府机构、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共同参与的共治机制;在居委会层面要以提升人员素质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为重点,形成居民广泛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机制。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提升社区各类“中心”和服务热线功能,把服务终端向居住区延伸,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完善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全面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进一步健全信访工作“一岗双责”、初信初访、核查终结等长效机制,优化“大调解”工作体系,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气度,推动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不同人群的社会认同和融合发展。配合推进全军上海江湾老干部住房基地建设,进一步密切新形势下军政军民关系。(三)文化建设
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上海市实施意见,加快建设先进文化弘扬地,不断提升城区软实力,让杨浦因文化繁荣更具魅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构筑杨浦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方讲坛、社区学校等的阵地作用,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市民公共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更加注重诚信建设,让“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深入人心。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新一轮市级文明城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关注互联网、用好互联网,加强政务公开、舆情研判、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效凝聚社会共识。
围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切实保障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管理、资源共享,完善向公众免费开放机制。倡导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旅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编制实施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现代设计业、文化艺术业、出版传媒业、休闲娱乐业。结合工业文明遗产保护传承,统筹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积极培育引进文化企业、领军人才、创意品牌,打造若干辐射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基地,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强化文化市场分层分类管理,保障文化市场健康运行。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推动杨浦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明确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确保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文化建设中,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主动作为,重视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专业艺术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基层文化骨干的积极性,努力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
(四)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促进政府行为依法、规范、透明、高效为重点,不断提高政府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把杨浦建设成为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公共服务最优的区域之一。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切实放开政府不该管的事,全力做好政府该做的事。综合运用规划、政策和财税等手段,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财力向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倾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取消、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压缩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政府网站集群管理,推进协同办公,促进部门间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深化政府信息公开,促进政府运作透明规范。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加快推进公共资金、公共权力、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类信息公开,推动审计整改结果公开,将政府性基金预决算和国资经营预决算纳入人大审议范围,逐步做到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外,全部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司法、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促进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落实依法治区战略,切实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积极实施重大事项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讨论决定、效能评估等制度,着力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严肃执法纪律,完备执法手续,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合力;不断提高行政负责人行政诉讼案件出庭率,有效增强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严格依法办事,努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强化廉政勤政,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综合素质。深入贯彻《廉政准则》和《公务员法》,完善“制度加科技”的预防腐败机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强化“一把手”监管和责任追究。深入推进公务员竞争上岗制度,扩大公务员交流范围,完善公务员考核办法,切实增强队伍活力。坚持严字当头,强化公务员教育、培训和管理,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的公务员队伍。三、2012年主要任务
201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杨浦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九届市委十七次全会精神,按照区九次党代会及九届区委一次、二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三区联动”、创新驱动,围绕“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这条主线,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初步确定2012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区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科技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6%以上,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6%,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以内。2012年的主要工作是:
(一)集聚创新要素,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
合力推动重大项目和配套政策落地。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全面落实上海市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推进大会精神,不断健全部、市、区三个层面协调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六方面29项配套措施落地。抓住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积极争取相关政策试点。探索实践“绿色土木”创新热点培育,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集群。
深化“三区联动”体制机制。坚持项目化落实区校(院所)合作框架协议。推动科技园区空间拓展、品牌提升、内涵深化,支持上体院科技园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加快海洋科技大厦建设,推进上海交大杨浦创业学院及智慧城市研究院建设。拓展与央企、科研院所的合作,中航科技园开工,推进上海物联网科技园等科研院所科技园建设,加强与上海科学院合作,促进上海应用技术研发体系对接城区产业升级需求,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应用转化。
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联动。深化与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合作,做实湾区数字化产业园(杨浦)功能,发挥其作为美国企业进入中国长三角地区的“登陆岛”作用,引进更多湾区科技企业;做好湾区科技园开工前期准备。深化与美国硅谷金融集团合作,推动委托管理的母基金和合作设立的直投基金投向更多优质子基金和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母基金建设,积极争取浦发硅谷银行(筹)落户。加快建设“创新工场”上海基地,发挥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探索“专业孵化+投资”创业服务模式。推进上海联合钢铁交易所、上海联合矿权交易所功能落地。
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健全“人才+项目”引才机制,积极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新江湾城C4地块人才公寓投入使用,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0名。继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示范企业。举办各类创新创意创业活动,为催生一批创新品牌创造适宜的条件和土壤。
(二)聚焦重点功能区建设和招大引强,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加快推进五大功能区建设。千方百计抓好重大功能性项目的落地、开工和竣工。继续实施聚焦五角场战略,311街坊北块商办楼(创智坊二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项目开工,加快推进合生广场等在建项目建设,东方蓝海等项目竣工,加强市容景观、交通、地下空间综合建设和管理。加快滨江发展带南段开发建设,渔人码头一期、二期和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三期基本竣工,推进太平报恩寺建设,深化公共岸线景观设计,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推进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为代表的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国际设计一场二期、三期建设,实施上海市政设计院改扩建工程,推进同济逸仙大厦功能落地,形成鲜明的区域标识。优化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服务功能,以宝地广场等项目竣工为契机,提升配套服务设施能级。加快新江湾城尚浦领世项目建设,科技园一期开工,明确二期功能,加强国际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积极实施新兴产业应用示范项目。
强化“两个优先、两个提升、一个保持”产业发展导向。牢牢抓住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重要机遇,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升级,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要提高到35%左右。现代设计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0%,重点发挥国际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中意设计创新中心等平台功能,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引进一批知名设计师、设计企业及机构,积极发展新型设计业态。科技金融服务业计划引进40亿元基金,实现2家企业上市,深化QFLP制度试点,实现政策性融资担保11亿元,继续推出一批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展示中心,推进复旦软件园、云计算创业园和“加速器”、上海环保科技园建设,启动安徒生儿童公园智能电网应用示范馆、ZAP新能源车等一批示范项目。都市型工业要落实市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项目,推动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释放,支持上汽商用车系列化发展,推进都市工业园区和创意园区形成特色、提升品质。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紫荆广场、旭辉广场等一批商业商务设施建设,促进商旅文体联动,提升市场管理和服务水平,让群众开心消费、放心消费。认真贯彻各项房产调控政策,保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强化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坚持“全区一盘棋”,加强新竣工商务楼宇招商统筹,不断完善招商引资资源共享、考核评估等工作机制,引进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企业180家。拓展国际招商渠道,努力在引进外资规模、提升外资质量、扩大外贸进出口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个。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完善大丰、海安异地工业园建设运营模式。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继续完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强化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功能,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努力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三)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切实促进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
努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继续实施好“菜篮子”工程,完善多种产销对接方式,优化新建菜市场布局,提升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管理水平和公益性,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同时,依法严厉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扎实推进基础性民生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继续增加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认真实施《社会保险法》,探索医疗救助即时结算机制,建立健全孤儿保障制度。为2.3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深化“两卡两机”试点,全年新增养老床位200张。不断完善助残扶残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旧区改造。认真贯彻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和市的实施细则,制定区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完成8个基地收尾,启动6000户居民二次征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20万平方米、竣工19万平方米,筹措1000套公租房,做好经济适用房供应;按照“应保尽保、愿配尽配”原则,探索廉租房实物配租登记和供应新模式。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政府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援助。创建上海市创业型城区,启动新一轮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完善载体功能布局,强化政策整合,优化创业环境,打造“创业杨浦”品牌。加强劳务派遣监管,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推进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有序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多管齐下积极应对入园高峰,深化小学教育集团改革,加强初中教研联合体建设,实施高中创新驱动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开展国际课程合作试点,继续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市东教育小区等项目。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实现“一校一医”全覆盖,促进医教、体教相结合。滚动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和健康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分级医疗、家庭医生服务、“介护式”居家护理等举措,加强信息化支撑,完善便民惠民措施,让群众进一步感受到医改的成果。优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推进杨浦区图书馆(旧上海市图书馆)修缮以及档案馆、城市文化广场、杨浦体育场改造等一批项目,提升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服务能级。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完成四平、沪东电影院和东方评弹团转企改制。积极争创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继续办好重大文体活动,不断提升杨浦形象和影响力。
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居委会自治能力建设,稳妥推进换届选举,完成20个居委会办公用房达标。积极创建上海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成立区、街镇两级人口和家庭计划指导服务中心(站),全面推开户籍人员居住地服务和管理工作。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措施,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建立四级人民调解信息联动平台,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推进社工实验室、实习园和实训基地工程。不断健全城区综合管理“大联动”体制机制,着力攻克城市管理顽症,加强信息指挥平台和社区工作站建设,推进“大联动”向住宅小区、公共安全、食品卫生等领域延伸。
(四)坚持建管并举、管理为重,确保城区运行安全平稳有序
坚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巩固提升建筑市场、特种设备、校园校车、消防、食品药品等领域隐患排查整治成果,完善长效常态监管机制,强化考核问责,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
加快推进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轨道交通12号线主体工程,推进周家嘴路越江隧道前期工作,启动国济路拓宽、国济路桥和3条道路新建工程,建成市光路人行天桥。争取中环线五角场匝道综合改造工程开工,完成有关变电站项目土地收储,推进大定海排水系统建设。拓展五角场停车诱导系统覆盖范围,加强停车场(库)属地化管理。
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建设。着力形成系统性节能减排管理理念和工作机制。完善绿色招商体系,坚持源头控制新增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项目;大力支持节能技改、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等项目,完成5家“两高一低”企业(车间)关停搬迁,深化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启动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水和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城镇污水纳管率达86.5%。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生活垃圾人均处理量完成市下达的任务。积极创建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达标)街镇,推进中小道路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违法建筑拆除。
全面完成今后五年和明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关键。我们要按年度分解目标任务,强化责任到位,明确工作措施,狠抓推进落实。2012年,要加快推进职能转变效能提升,重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筹建区建设工程受理服务中心,完善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健全网上审批平台和电子监察系统功能,开展效能评估,不断提高审批效率。要加快推进政务公开,重点按照市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三公”经费公开,提高公文主动公开率,推动公共事业单位的服务承诺、收费项目等事项公开,建立信息公开考核评议制度。要加快推进依法行政,重点以《行政强制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建立区政府工作会议学法制度,成立区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努力将行政争议化解在初发阶段和行政程序中;规范政府合同制定、管理和履行,提升政府部门契约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要加快推进廉政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重点巩固“4+3”专项治理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规范公务车管理,推进公务车改革;开展科学发展主题培训,提升队伍学习创新能力。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认真实践“一线工作法”,积极开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大力弘扬“四敢”精神,直面问题,正视不足,务实勤勉,公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发展,催人奋进。杨浦已踏上新的历史征程,前景无限美好。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务实开拓、奋发有为,为加快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而努力奋斗!
(声明:本文来源于招商网)
咨询热线:
4008796001
咨询邮箱:
liaoyi@investingov.com
项目
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