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4日在阳江市江城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七次会议上
阳江市江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梁小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极不平凡、充满挑战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给我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严峻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市委“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战略定位,纵深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开展“征地拆迁年、园区建设年、项目落实年”攻坚行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较好完成区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8.02亿元,增长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9亿元,增长5.0%,完成年度调整预算111.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3亿元,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102.46亿元,增长9.4%;实际利用外资423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3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4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49元,分别增长3.4% 和10.2%。
(一)聚焦疫情防控,坚决打赢人民“战疫”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牢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第一时间启动指挥部作战体系,落实好卡口和社区防控两项重点工作,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迅速筑牢“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严密防线,14天内实现仅1例输入性确诊病例“清零”,继而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确保本土病例“零新增”,防疫人员“零感染”,关键节点“零反弹”。统筹谋划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全区1780家工业企业、311家商贸企业、15家农业企业第一时间全部复工复产。在这场大战大考中,涌现出一批抗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获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先进集体及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先进个人2名,获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先进集体及先进基层党组织10个、先进个人30名。
(二)聚焦平台建设,实体经济持续壮大
园区建设有效推进。充分发挥“两园一区”载体作用,坚持产城融合理念,修编完善阳江工业园和环保工业园产业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扎实推进对岸一级渔港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推动园区扩容提质。投入园区开发资金10亿元,完善“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配套,建成银珠三路、银海一路等16条13公里园区道路,建成污水管网7公里,银岭公园建成开放。环保工业园电镀基地升级改造项目开展环评、立项等前期工作。银岭东区动工建设。启动对岸一级渔港经济区建设,完成EPC招标工作。园区新收储用地1515亩、新回收(盘活)土地685亩。
项目建设成效明显。项目建设实现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动工一批“三个一批”目标,景田纯净水、张小泉刀剪智能制造中心、史特牢金属紧固件、甘霖沐浴制品等24个项目竣工投产;广东(阳江)万洋众创城、红牌智能厨房、恒新房车配件制造等34个项目动工建设。英格电气、致富皮革、百创源科技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增资扩产、逆势上扬。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坚持产业招商、资源招商、以商引商,积极参与省市招商大会,精心组织区级招商活动,围绕重点产业精准招商。全年新增招商考察项目81个、总投资193.08亿元;新引进项目40个、总投资167.1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60%,其中超10亿元项目有服装产业基地、汽车零配件等3个,超过亿元项目有红牌智能厨房、德恒健康产业园(电机制造)等16个。
(三)聚焦改革创新,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改革工作全面深化。对标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改革,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一次办、马上办、就近办”4个100%。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1171项政务服务实现“指尖通办”,有效解决基层服务“最后一米”问题。着力激发市场活力,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惠企政策,累计减税降费4.3亿元,减免社会保险费超1.5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14460户。
创新驱动成绩显著。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一批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申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家,创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小升规入库培育企业16家,专利申请量2084件,获专利授权1834件,企业共获技改、科技创新扶持资金1111万多元。引导英格电气、奥得宝工贸、金恒达等一批企业投入6600万元开展技术改造。
(四)聚焦乡村振兴,城乡环境持续优化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投入2.29亿元实施项目380个,全域推进67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627条自然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任务基本完成。改造农村厕所1218户。超额完成50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任务。建设连围河、三洲河四围联围两江四岸碧道10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多亩。有序推进双捷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片区、金朗岛滨海浪漫风情旅游片区和那蓬村书画文化休闲旅游片区建设。统筹安排5920万元,帮扶48条村发展集体经济,全区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5万元。双捷绿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园区再扩大面积800亩。投入2800万元打造建设那蓬村最美乡村,并获省“民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优秀村”“乡村振兴优秀村”和“广东文化旅游名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国家卫生城市复检通过省级暗访,创森三年攻坚行动任务基本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扎实推进。
征地拆迁全力推进。全年新征土地2327亩,收储用地8051亩,拆迁房屋(厂房)553间24.6万平方米。新325国道(江城段)、三江中路等房屋拆迁基本完成,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首期用地进入征拆扫尾阶段,市一中西、市一中西南侧和汽车商贸城等市储备项目用地达到收地标准,广湛高铁站场、固废处理环境园、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二期等项目征地拆迁工作顺利启动。沿海景观公路、中洲大道南延线、马曹路、沿江路、金城路等市政道路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扎实推进,保障市重点项目和重要交通设施建设用地需要。
(五)聚焦改善民生,百姓福祉持续提升
三大攻坚战取得实效。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5条省定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7805人全部出列。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压紧压实河长制、湖长制责任,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城市13条黑臭水体整治初见成效,完成“消臭”目标。双捷镇岗元村危废点和白沙大岗生活垃圾填埋场全面封场整治。埠场、双捷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基本完成,三江和中洲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固废处理环境园项目加紧推进。投资1.2亿元的龙湾、麻演、龙涛等3个工业集聚区25.5公里的雨水污水收集工程项目全面动工建设。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互联网金融、政府债务、非法集资等重点领域风险稳定可控。
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在疫情冲击下坚持民生保障力度不减,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民生支出17亿元,占全区财政支出82.5%。省、市、区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全部落地见效。投入5000多万元对二中、一小等 20 所学校校舍提标升级;学前教育“5080”按时达标;新建阳江市绿地小学、阳江市共青湖学校,增加优质学位3800多个。224所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全覆盖。区人民医院新院建设顺利推进。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全市排名第一,全区10家预防接种门诊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全区城镇新增就业762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74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就业20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9%。城乡低保、孤儿基本生活最低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等不断提高。严格落实政府首长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制度,全区粮食总产量5.6万吨,新增水稻面积2962.51亩,完成市下达任务105.8%。
(六)聚焦学习锤炼,自身建设持续推进
强化政治作风建设。严格履行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意识形态等各项工作。引导900多个基层党组织、3800多名党员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征地拆迁等重要一线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中央“过紧日子”要求,全区会议费及“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4.2%。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件、政协委员提案31件,办复率均100%。
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开展扫黑除恶、“飓风2020”等专项打击整治行动,累计侦破涉黑恶案件101宗,查获涉黑恶势力团伙27个;立刑事案件2911宗,侦破刑事案件1579宗;受理行政案件3654宗,裁决行政案件1808宗。信访维稳保持稳定,安全生产总体平稳,全年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建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年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069宗,办理国内民事公证290宗。深入学习贯彻《民法典》,推动全民学法用法。
各位代表,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三五”圆满收官。回顾五年发展历程,我们全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实事,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高质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
五年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56.14亿元增加到308.02亿元,年均增长4.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加到16.53亿元,年均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44.39亿元增加到171.39亿元,年均增长3.5%;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5%。主导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投产企业128家,培育发展规上企业35家。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服装鞋帽、金属制品、硅胶制品等支柱产业稳步发展,成功创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区)。产业项目实现新突破,引进项目240个,投资总额608.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1亿美元。海壹生物科技、景田纯净水、史特牢紧固件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万洋众创城项目落地建设,实现百亿元级项目零突破。投资额2.1亿元的粤西首个奔驰全数字化体验中心建成营业。园区扩能增效,累计收储土地4320亩,盘活土地1285亩,建设道路27条17.7公里、污水管网28公里,完成银岭、环保园区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和扩容,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日臻完善,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城融合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五年来,城乡面貌持续改善。积极承担起主城区的主体责任,助力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力推进创文创森工作,人民生活环境更加美丽宜居。加快产城融合,建成百利广场、新达城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城市发展空间拓展优化,协助市收储城市建设用地25000多亩,完成省、市重点项目和市政道路的征地拆迁工作,扫清多年来影响滨海新区“六路一桥”建设的征地拆迁遗留历史问题,新江南路贯穿城市东部、北部与城南新区。城乡道路实现村村通,建设道路硬底化116.6公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的7宗案件全部办结。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全域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打造干净整洁村593个,美丽宜居村227个,特色精品村10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24户,新建和改造农村公厕193座,行政村实现集中供水全覆盖。建设高标准农田23200亩,垦造水田2758亩。双捷绿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绿萝生产基地,双捷镇草朗村片区被评为阳江十大旅游特色村。水利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投入建设资金3.6亿元,完成青冲河、那蓬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和埠场镇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镇工程建设,重建龙涛大水闸、虎头山水闸,除险加固一批危堤险闸。
五年来,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民生事业共投入87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累计投入资金9420.41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029个。257户转产转业渔民上岸安居。社会救助、特困供养等惠民生暖民心政策全面落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婚姻登记处荣获“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荣誉称号。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新增就业488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2.5%的控制线。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率先在全市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新建和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5所、公办幼儿园5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规范建设48个村卫生站,完成埠场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解决中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用房问题,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面二孩政策平稳有效实施,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被列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区。“三农普”“四经普”顺利完成,“七人普”有序推进。人民群众公共安全感不断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江城”建设成果显著,有效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社会大局始终保持和谐稳定,化解信访积案112宗。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不断加强。海防打私、退役军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审计、档案、地方志、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改革创新实现突破。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任务,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有序开展,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顺利实施。“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数字政府”加快建设,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全面铺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大大缩短,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力推进“数字财政”试点建设,财政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探索开展守信激励创新试点工作。全区更新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共5965条。钢铁去产能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区高新技术企业22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3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通过国家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3家,创建驰名商标1件。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企业28家,累计投入技改资金3.2亿元。
五年来,政府效能不断提升。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全力打造法治、廉洁、创新和服务型政府。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政府系统干部守初心、担使命、解难题、促发展本领。依法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69件、政协委员提案170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完成区本级基层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编制。“12345”热线诉求件办结率达99.91%,群众满意率达100%。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完善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现三级全覆盖,政府依法行政和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会议文件进一步精简,政府部门“三公”经费持续下降。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和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政府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市直部门、市驻区单位以及社会各界鼎力相助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共同拼搏的结果,饱含了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了全区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所有关心、支持江城发展的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二是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三是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扩园增效工作有待加快;四是区级财力十分薄弱,收支矛盾突出,“六稳”“六保”难度较大;五是教育、卫生、文化等仍存短板,公共服务有待提升;六是政府作风建设仍需加强,行政效能有待提升。对此,我们将正视上述问题,并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更加精准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破解。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任务
各位代表,区委八届十二次全会提出了我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描绘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吹响了奋进的新号角,我们要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牢记初心使命,锐意进取,奋力开创江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对接融入“双区”建设,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围绕市委“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战略定位,抓好“两园一区”平台建设,把江城建设成为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地、广东省现代海洋经济强区、粤西产城融合示范区,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在“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中展现江城新担当新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城乡融合达到新水平,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创新驱动取得新成果,营商环境得到新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民生保障水平实现新提升,平安法治江城取得新进展,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全市前列,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区将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大局更加稳定,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实现上述目标,要做到五个坚定不移: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以上,到2025年突破400亿元。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全力推动“两园一区”开发建设,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致力打造以先进装备制造、五金刀剪、服装鞋帽、高分子材料、农海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关键一招,健全完善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主动融入“双区”建设,促进区域合作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坚定不移守护绿水青山。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江城。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抓好碧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决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力推进污染防治各项工作,让江城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坚定不移改善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织密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城乡居民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更加完善卫生健康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坚定不移强化社会治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城。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综合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市下达年度计划。围绕实现上述年度目标,重点抓好八方面工作:
(一)突出平台建设和产业培育,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
夯实产业园区载体。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完善生产生活功能配套,提升园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水平,做大做强做优做旺园区,力争年内扩园4平方公里,规划选址满足2035年远景目标的产业园区。加快推进阳江工业园(银岭园区、银岭东区、奕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建成银岭园区银沙南二路二期道路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提高园区承载力和集聚力。完成银岭东区征地收地工作,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奕垌园区污水处理厂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引进一批硅胶龙头项目,打造高分子新材料基地。加快推进环保工业园升级改造,推进制革和电镀两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通用标准厂房等一批项目建设,大力盘活存量土地,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环保产业项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对岸一级渔港经济区,打造成渔港综合功能区,推进海洋经济强区建设。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锚定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五金刀剪、高分子材料、农海产品加工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激光应用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装鞋帽、五金刀剪两大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努力构建“4+3+2”制造业产业集群,年内培育一批产值超亿元级的先进制造业龙头和产值超百亿元级的产业集群。以张小泉刀剪智能制造中心为龙头,打造五金刀剪产业集群;以阳帆豆豉为龙头,打造食品产业集群;以英格电气、红牌智能厨房为龙头,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澳澜硅胶、友华激光切割设备为龙头,打造硅胶制品、激光应用等新兴产业集群;依托银岭东区、环保皮革园,谋划引进知名服装企业,打造服装鞋帽产业集群。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招商引资和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开展工业技改、研发创新、产品更新。大力扶持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打造竞争新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加大对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力度,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省级实验室的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产业科创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筛选一批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纳入培育库,争取新增高企5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
(二)突出有效投资和项目支撑,拓展经济发展新格局
凝心聚力抓重点项目。牢牢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全力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全力推动年度计划投资36亿元的58个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压实项目主体责任,健全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机制,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专班制”,集中力量突破资金、用地、拆迁等瓶颈制约,确保项目能落地、早建成、快达效。力促红牌智能厨房、友华激光切割设备等41个新开工项目尽快建设,加快广东(阳江)万洋众创城、恒新房车配件制造等15个在建项目投产,大力扶持张小泉刀剪智能制造中心、阳帆豆豉等项目投产达产,推动银岭东区基础设施一期等15个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工业企业小升规,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
锲而不舍抓招商引资。围绕“服务最优”目标,抢抓“双区驱动”“双城联动”发展机遇,加大产业招商力度,重点引进和培育激光应用、先进装备制造、五金刀剪、电子信息、服装鞋帽、食品加工、硅胶制品等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珠海对口帮扶工作组、万洋众创城招商团队的作用,聚焦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开展精准招商,招引一批补链强链延链项目。侧重产业基地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产业龙头项目落户,全年力争新引进项目25个以上、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其中超亿元项目10个以上。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队伍,推进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一体化建设。
全力以赴抓城市扩容提质。扛起征地拆迁重任,主动担当,强力推进广湛高铁阳江北站、广湛高铁(江城段)、沈海高速雅白线扩建、国道234等重点交通市政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做好市一中西侧和南侧、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等重点项目收储交地工作,保障城市扩容提质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着力扫清金城路、中洲大道、新325国道(江城段)等市政交通道路征地拆迁收尾工作,加快城市向南向海向西北片区拓展步伐,打造大湾区向西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全力以赴推进阳江工业园、环保工业园征地拆迁工作,以用地促项目落地,做实园区平台。
(三)突出扩大合作和“双区”建设,增强内外循环新动力
对接服务“双区”建设。竭尽“江城所能”,对接“湾区所向、深圳所需”。配合市加快推进阳江机场、广湛高铁、雅白线扩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拉近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距离,实现“硬联通”。借鉴大湾区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打造与大湾区城市同标高、零距离的一流营商环境,实现“软联通”。积极承接“双区”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溢出转移,着力吸引大湾区资源要素流入,加快构建为“双区”建设服务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拓展、生活用品、休闲旅游、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重要基地。
扩大开放水平。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导企业开展产能对接、配套协作等活动,构建上下游、大中小、产供销紧密协作的区域产业生态体系,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加强与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贸港的区域合作,全方位主动参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建设,在交通、产业、旅游和民生等领域开展紧密合作,拓展和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外贸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外贸企业扩大出口规模,助力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市场。精心谋划对接新一轮珠海对口帮扶,在重大项目、重大产业、民生事业、生态环保、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建。
激发城市经济活力。充分挖掘内需增长潜力,加快推进全域旅游,以绿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完善美食游、乡村游等旅游设施;以那蓬村书画文化休闲旅游片区建设为切入点,打造江城历史文化旅游亮点,壮大城市旅游经济;以张小泉刀剪智能制造中心、阳帆豆豉为依托,探索“工业+”模式,发展工业旅游产业。着力发展城市综合体、楼宇经济、汽车商贸、“互联网+”等城市经济产业,重点加快中集碧桂园、帝景湾商住小区、广物汽贸城等项目建设。培育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新模式,支持线上直播、夜间经济等新型消费,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发展。扩大汽车消费,推进家电以旧换新,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四)突出改革攻坚和营商环境,争创改革发展新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探索建立政府雇员管理制度。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承接市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抓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力争政府和社会投资类工程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55个和40个工作日。加强“粤系列”平台推广应用,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大力推进“网上办、一次办、马上办、就近办”。加快推进审批事项进园区工作,推行企业入园“六个一”政务服务,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落实惠企政策。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动纳税事项办理更加便捷。用好中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搭建政企银对接平台,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密切合作,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常态化领导挂点对接企业服务机制,开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建设,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建设质量强区。
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对表省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看齐先进地区发达城市,大力提升审批质效和服务企业效能,对引进的重点项目继续创新绿色服务通道,加大审批事项进园区和优惠政策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企业政策知晓率。建立销号机制,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实行挂号、销号制度,确保服务不掉线、不断档,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长得大、能发展”。
(五)突出中心城区和产城融合,优化宜居城市新品质
着力拓宽发展空间。深化联合攻坚机制,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中心城区能级和首位度。保障空铁新城片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辐射带动埠场、双捷、白沙、中洲和阳江工业园等城市西北片区串珠成链。进一步完善镇区功能定位,推动镇区与园区融合发展,加快埠场、双捷城镇化建设,完善卫生、教育、文化、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加强城市精细管理。实施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好城市净化、美化、亮化、洁化等基础性工作,提升城市防洪、排水、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以及社区建设,塑造城市新风貌,逐步扩大国家卫生城市管理范围。建立常态化文明城区创建机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严厉打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坚决遏制新增“两违”。
持续加强污染防治。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压实各级河长、湖长在线监控工作职责,做到守河有责、护河尽责。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全面建成龙湾、麻演、龙涛三个集聚区雨水污水收集工程。大力推进固废处理环境园项目建设。高质量完成那蓬河5公里碧道建设任务。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工作,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常态化推进“五清”“清四乱”。
(六)突出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建设,绘就乡村振兴新风貌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双捷绿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建设,以点带面,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动力。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格局,培育一批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推动省级菜篮子基地认证。加快推动25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实施,有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垦造水田和拆旧复垦。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推进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打造宜居美丽乡村。纵深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乡村农房管控、风貌提升,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50多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域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补齐农村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有序推进双捷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片区、金朗岛滨海浪漫风情旅游片区、那蓬村书画文化休闲旅游片区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力以赴推进“创文”“创森”工作,巩固创卫成果,培育乡村文化,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深入对接实施新一轮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继续做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后半篇文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整合涉农资金,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规范农村集体“三资”交易管理平台,加快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效盘活农村资产资源。
(七)突出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传递公共服务新温度
抓常态化疫情防控。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抓好国内外涉疫高风险地区人员排查管控,筑牢防范境外输入的严密防线,加强重点人群管控,持续推进进口冷链食品、冷库、农贸市场常态化防控工作。做好集中隔离场所安全防护,持之以恒巩固防控成果,扎实有序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区应对疫情的扶持政策,加快筹建区疾控中心。
大力繁荣社会事业。落实好省、市、区十件民生实事。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完成城东学校、城西学校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区文化馆、图书馆升级改造,谋划建设区博物馆,推进江城名人文化建设,打造关山月、阮退之等名人故居。加快补齐医疗卫生短板,建设区人民医院新院和岗列、城南、城北三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区敬老院、福利院,积极创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市级示范点。扎实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推动全民国防教育,促进军地融合发展,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有序推进“七人普”系列工作。继续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海防打私、统计、档案、地方志、关心下一代、红十字、工商联等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继续提高城乡养老保险待遇、社会救助、特困人员供养等标准,兜牢兜实“三保”支出底线,实施江城区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现我区社会工作站(点)100%覆盖,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持续推进3.0版“促进就业九条”,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技能提升工作,培训13722人次以上,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以上。保障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岗列街道沙格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大力建设平安江城,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坚决维护社会稳定。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完善信访制度,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八)突出作风建设和责任担当,树立自身建设新形象
旗帜鲜明讲政治。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自觉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落实省委“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提升政府系统党的建设质量,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市、区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持之以恒抓法治。严格遵循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深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持续深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公开透明、阳光运行。扎实推动《民法典》实施,加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驰而不息转作风。健全完善正向激励、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担责担难担险,全力扫除阻碍发展的“硬钉子”和“绊脚石”。大力纠治“四风”,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形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新风正气。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带头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让清正、清廉、清明成为政府的鲜明底色。
各位代表,立足新起点,展望新征程,我们深感使命重大,责任在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建设实力江城、活力江城、平安江城、美丽江城,开创江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声明:本文来源于招商网)
咨询热线:
4008796001
咨询邮箱:
liaoyi@investingov.com
项目
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