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2-02-16

——2021年2月25日在珠海市斗门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七次会议上

珠海市斗门区区长 马洪胜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及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斗门发展史上开创性的五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参与“双区”建设,较好完成“十三五”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全面增强区域竞争力,全区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2018、2019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百强区,位列2018年赛迪中国百强区榜单位第22位,获评首届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称号。斗门镇、白蕉镇和乾务镇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千强镇。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4.01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近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1亿元,年均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57.33亿元,年均增长14.9%;常住人口从43万人增长至56万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斗门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显著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五年来,我们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跨越。积极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集群,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优化为:10.4:47.7:41.9,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2.1%、60.6%、54.2%。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先后落地斗门,引进了领益智造、精实测控为代表的一批智能制造项目,以敦豪-威恒供应链南区综合营运中心为代表的一批现代物流项目,以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农业项目,以宋城演艺度假区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大型商业综合体、四星级酒店从无到有,复星、金茂、大信、富元、旭生等7个商业综合体在建或开业,希尔顿、星河、云涛、万豪等10个四星级标准酒店在建或评定达标。

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能力和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实施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92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87%提升到2.85%,每万人口专利拥有量从3.6件提升至13.6件。凌达压缩机获全国质量奖,汉胜科技率先实现珠海市在IEC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冠宇电池成功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实现斗门区零的突破。爱美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批孵化载体相继建成,斗门农业电商孵化园获评全国互联网+产业双创工程示范基地。狠抓农业品牌,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白蕉海鲈成功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助力珠海获评“中国海鲈之都”。人才支撑作用得到强化,全区累计引进人才5.7万人,文化引才下乡项目获评“2019 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优秀案例。

五年来,我们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重要法宝,发展动能不断积蓄。50项改革措施落地实施,商事制度、事权重构、民生建设、数字政府、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实行“一门式一网式”办理,95%以上事项实现综合受理,“一次办”“网上办”“就近办”“马上办”事项比例均超过90%。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为企业减负39.18亿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澳门同创智谷落户,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工,首家斗门文旅产业港澳创新创业基地在澳门揭牌,斗门港启动港口内贸业务,“粤港跨境直通快线”开通,莲洲通用机场开通2条客运航线,区域交通一体化加快提升。

五年来,我们注重城市品质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面貌展现新颜。香海大桥、鹤港高速、珠海大道改扩建和珠海隧道工程加快推进,鹤洲北加快建设珠江西岸交通枢纽站,“一铁一纵两横四高速”干线路网骨架初步形成。珠峰大道、白蕉大道、黄杨大道完成升级改造。低标准县道完成23.6公里升级改造,全区累计建成道路总里程达874公里。市政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完成35.59公里海堤达标加固工程,白藤大闸重建工程、白藤泵站等防洪排涝综合整治系列工程相继完工,国家海绵城市考核顺利通过。积极建设“绿城花城公园之城”,全区建成公园203座,黄杨河湿地公园、市民公园、斗门体育公园等建成开放,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4.9平方米,较2015年增长38%。

五年来,我们始终瞄准“净治美韵”目标,美丽宜居乡村成为全省示范。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莲洲镇石龙村、白蕉镇昭信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斗门镇获批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莲洲镇获评“中国黄沙蚬之乡”“中国禾虫之乡”。建成绿兴冷链项目,开工建设现代化生猪养殖场,累计培育各级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36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5家。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13条市级样板村和12条区级样板村,113条涉农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基本完成,承办2019年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入选全国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名单和全国厕所革命九大典型范例,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名单,22万农民获益。莲洲镇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白蕉镇虾山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五年来,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品牌越擦越亮。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获评国家生态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浓度屡创新低,高质量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243名河长“上岗”治河,投入5.77亿元开展8条黑臭河涌水生态修复,完成禁养区养殖场清拆,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累计建成114宗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村居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机制全面建立,垃圾分类处理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无害化处理率、农村保洁覆盖率均达100%,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福祉显著增强。区级财政每年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五年来累计投入192.85亿元。困难群体补充医保报销比例由80%提高至90%,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维持在3%以内的较低水平。珠峰实验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珠海附属中学等4所学校相继建成招生,马山小学等5所学校改扩建工程竣工交付使用,珠海市第二中医院住院楼、综合楼等项目相继建成。斗门礼堂、白蕉市民艺术中心等项目建成使用,区体校获评“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全运会、亚运会共获得7枚金牌。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率达100%,社区协商工作入选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十大创新经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共打掉2个涉黑组织、12个恶势力犯罪集团。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有效稳定,平安斗门建设成效显著。全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2018年斗门区在全省122个县(市、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中排名第七。有效应对超强台风“天鸽”“山竹”“海高斯”正面袭击。

各位代表,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6个方面127项具体工作,110项已经完成,17项根据发展情况变化做了调整。十件民生实事包含的7项具体任务已按进度完成,3项持续推进。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4.01亿元,同比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8.84亿元,下降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5.31亿元,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357.33亿元,增长32.5%,增速位居全市行政区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1亿元,增长25.8%,收入和增速均位居全市行政区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8亿元,下降13.6%;进出口总额385.78亿元、下降7.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4.22万元,增长8.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

一年来,我们重点做了六项工作: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

推进联防联控联治。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落实“四早”防控要求、“四集中”救治原则,筑牢五级网格防控体系,实施六个最严措施,3000多名医务人员奋战在一线,1000多名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下沉一线变身“网格员”。在全市做到“十个率先”,构建“找人、管人、帮人”管控体系,在全省率先实施“斗门健康码”三色动态管理,累计服务外籍人员1600余人,累计核酸检测近32万人次,累计接种新冠灭活疫苗近4000人。

开展复工复产达产。出台“斗门暖企25条”,累计投入财政支持资金1.67亿元。举办“政企直通车”15期,打通政府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做好“米袋子”“菜篮子”等生活物资生产、储备和投放,有效稳定供应、稳定物价、稳定预期。协调7家本土企业转产防疫物资,实现医用口罩、防护服、额温枪自主生产。落实领导挂点联系服务企业制度,“一企一策”协调解决返岗、原材料供应、物资运输等问题,帮助110多家企业解决6000余名用工需求。

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精准守住“五道防线”,实行入境人员“三个全覆盖”,严防输入性风险。加强农贸市场、冷链食品、港澳流动劳动者等重点场所、物品、人员的监管,严厉打击违规销售活禽和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落实冷链食品直接接触人员、产品和环境核酸检测,防范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感染风险。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推进疾控中心建设,落实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平战”快速转化机制,推动法定传染病哨点监测全覆盖。落实销售发热、咳嗽类药品登记报告制度,药店100%登记注册“省智慧食药监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引导群众科学防护。

(二)经济运行基础持续牢固

投资势头增长明显。落实挂图作战机制和“五个一”工作机制,78个年度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2.86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14.8%,95项政府投资在建项目完成投资50.09亿元,投资完成率109.3%。引导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改造,实现工业投资66.46亿元,工业技改投资37.73亿元。新签约重点产业项目18个,投资总额235亿元。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建成5G基站961个,实现全区5G网络全覆盖。城市更新有序开展,深珠皇家花园项目开工改造。斗门生态新城提速提质,推进44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0.05亿元。

内需消费持续回暖。深入挖掘消费市场潜力,鼓励商家参与让利助消费活动。推出文化消费大礼包、广东人游斗门、斗门餐饮“联合推广”计划等活动,助力文旅餐饮行业复苏。启动“斗门优品”区域品牌推广,创建“放心消费承诺单位”和“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店”,打造斗门放心消费品牌。加快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成功举办白蕉海鲈电商购物节。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引进农业和电商型企业43家。完善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活力。全区接待游客522.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9.41 亿元,同比去年均恢复七成。

外贸外资稳步回升。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措施,外贸进出口总额逐月回升。加快推进广丰物流园申报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打造跨境电商综试区。积极扩大利用外资,全区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3家,增长8%,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441万美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

科技创新作用凸显。推动高企树标提质,冠宇电池获批2020年度市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增3家省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累计达59家。创新主体蓬勃发展,77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累计达192家,培育引进市级创新创业团队7个。加大实体经济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4家企业摘得首届“区长质量奖”,发放290余家企业工业技改专项、高企补助专项、研发费补助等扶持资金1.45亿元。开展人才服务,81家企业235人获批人才住房补贴471.6万元,32家企业690人获批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奖励900余万元。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加速培育,全年实现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172亿元,同比增长5.5%。出台建造业发展扶持办法,加大本地企业分类扶持力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总产值增速首次突破5%。打造省级名牌产品42个,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共127个,获全国质量奖和省政府质量奖企业各1家。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DHL等现代物流产业项目加快推进,珠海宋城演艺度假区动工建设,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35.9亿元,同比增长9.3%,贷款余额438.2亿元,增长22.3%。新青科技工业园加快扩容提质,工业用地容积率提升至1.5-3.0。

经济活力显著增强。深入开展“两个专项整治”,斗门区荣获中国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奖。创新政务服务模式,30项事项实现“秒批办”、129项事项实现“免证办”、43项事项实现“湾区通办”,获评年度全国政务服务改革创新奖、创新“十佳”案例奖。12345市民服务热线转派工单近3万宗,群众满意度达99%,推进“智能政府”建设,搭建企业综合服务等一批平台,打造本地特色数字生活平台。新增减税降费4.02亿元,减免社保费8.18亿元,提供涉农贷款27.99亿元,为高新企业提供贷款23.09亿元。年末实有商事主体7.67万户、增长8.66%。开展区属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组建国有资产租赁中心,释放国有资产活力。

(四)参与“双区”建设力度加大

区域交通枢纽加快建设。黄杨河大桥建成贯通,香海大桥工程进入冲刺阶段,鹤港高速一期工程顺接洪鹤大桥至江珠高速段完工通车。珠海大道扩建和珠海隧道工程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稳步推进,黄镜门大桥项目接近尾声,上横大桥项目进场施工,大信新都汇环形人行天桥开工建设,胜利大道、黄杨河跨江通道开展项目前期研究。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累计投资5.8亿元完成96公里农村公路建设。

城市功能品质日益完善。新建12个社区公园,新增、提升27.14万平方米绿地,新增53处重要繁花节点建设,完成4座人行天桥立体绿化,“花开四季”的城市绿化景观效果进一步形成。完成黄杨河湿地公园15个构筑物亮化,完成7.3公里碧道建设。启动路外智慧停车管理项目,新建公共停车位约500个。完成21个老旧小区6433户燃气管道加建,完成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3.23平方公里。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出台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五年工作方案,加快打造“净治美韵”示范区。落实乡村旅游项目配套建设用地指标,加快十里莲江、停云小镇等项目建设。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落实4亿元推进78项帮扶项目。编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促进白蕉海鲈产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构建农产品溯源体系。投资9000万元改造提升30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集“六大中心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为民服务平台。开展文化繁星点亮计划,全年活动1800余场,服务基层群众27000人次。改造提升61座农村公厕,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所有涉农村居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斗门区入选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全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县和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地区,创建成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南门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斗门镇获评省旅游风情小镇,莲江村获评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五)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

重点领域风险有力防范化解。全面排查化解突出社会矛盾74宗、化解政治安全风险隐患20宗,化解率均达100%。全面落实风险评估备案机制,强化源头防范化解,16个重大工程项目通过稳评,风险评估率达100%。严格实施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政府债务远低于国际警戒线水平。完善非法集资防范机制,全面排查化解涉众金融风险苗头3宗。梳理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国企经营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提高。着力稳房价、稳预期,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绩斐然。提前完成1539个固定污染源发证、登记全覆盖,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源新型环境管理制度初步建成。首次对151家重点企业进行环境安全风险排查和造册登记,督促千余个风险点进行整改,29家重点VOCs排放企业减排850吨。空气质量6项评价指标全部达标,PM2.5年均浓度20微克/立方米,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完成新青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富山第二(工业)水质净化厂通水调试,新建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8座,完成排水管网清淤检测约720公里,完成362个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和8条黑臭河涌整治。黄杨河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辖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完成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4.25万亩,安全利用率93.7%。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有序开展,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莲洲模式”在全国推广。

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对口帮扶茂南区11条相对贫困村767户2378人,实现100%脱贫,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4000元提升至19000余元。深化与福贡县扶贫协作,落实帮扶资金3828万元,累计脱贫17441户73108人,累计实现57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最高49.03%降至0,绝对贫困和区域性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已退出贫困县序列。

(六)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有效稳固。九项民生支出55.05亿元,同比增长23.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7%。城镇新增就业6888人,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政策,为3564家次企业发放各类援企稳岗补贴1.57亿元。“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稳步推进,开展补贴性技能提升培训7万余人次。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9%,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符合参保条件的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参保覆盖率100%。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2910元、工伤伤残津贴月人均4339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月人均标准分别提高至460元和1548元。

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加。实施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改扩建学校项目6个,提供小学学位1890个、学前教育学位810个。53所学校完成课程体系建设,5所学校获评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开展校内午托、晚托服务,受惠学生达15000多人。区侨立中医院门急诊医技楼、区妇幼保健院新院等项目加快建设,全民健康信息数据初步实现互联互通,成功创建国家级慢病防治示范区。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100%、90%。创新“政府资源补给+企业自主运营+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路径,斗门体育公园完成升级改造,白蕉镇文化活动中心竣工,白藤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动工。

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拓宽调解工作领域,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成1个基层社会治理试点镇和12个示范点社区建设,6个镇(街道)和71个村(居)完成“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实体平台挂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有序推进,136个中心(所、站)全覆盖,632个文明实践点纳入文明实践阵地,红星村、莲江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提升,区、镇两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均获评广东省五星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深入开展“制止浪费”“光盘行动”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平安斗门建设稳步推进。持续推进“六清”,深入谋划“六建”,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区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7.2%,四类侵财案件同比下降6.9%。强化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对象管控,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首创流动人口信息智慧管理模式,有效破解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难题。出台食品安全三年行动计划,140家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健全灾害治理体系,完成1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20处内涝黑点和5处削坡建房隐患点工程建设,新增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过去一年,我们扎实推进省委巡视整改,开展警示教育,推进“两个专项整治”,持续推动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我们统筹发展各项事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审计、人防、气象、供销、档案、地方志、政务公开、海防打私、国防动员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时期及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上级各部门和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斗门发展的中央、省、市驻斗门单位,向驻斗门部队,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尤其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经济能级量级不大,创新驱动能力较弱,缺乏高端研发机构,产业集聚效应弱,消费市场发展不充分,出口依赖性较大,易受外部环境影响。二是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城市功能体系有待健全,交通路网建设还没有突破性进展,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仍需提升。三是民生问题在一定领域仍较突出,教育、医疗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人才保障不强,企业用人、留人难问题在短期内仍将存在。四是政府服务效能还不够高,重点领域政策供给需求迫切,改革开放力度需持续加大,部分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不足,企业服务水平还需提高,营商环境仍待持续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努力改进。

二、“十四五”时期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立足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斗门把握新机遇,站上大舞台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双区”建设发展、珠海“一核双中心多组团”城市布局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打造珠海产业交通中心,巩固斗门作为珠江口西岸辐射粤西乃至大西南地区的重要桥头堡地位,努力把斗门这片热土建设得更好。

根据《中共珠海市斗门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区政府编制了《珠海市斗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并对《纲要》的起草情况作了说明,提交本次会议审议。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全区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形成;城乡发展更为协调均衡;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社会文明不断繁荣进步;治理效能日益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展望二〇三五年:斗门将基本形成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五位一体”发展新格局,建成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珠海“二次创业”加快发展新引擎。

完成“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要重点在八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构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高地。健全促进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继续开展“幼狮计划”和“十百千计划”培育行动。加大对企业金融支持,形成全方位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做强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依托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澳珠极点建设,推动科技设施联通、创新平台互通。以新兴产业发展牵引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吸引高校及科研院所设立院士工作站及创新平台。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与传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二是建设成为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完善产业布局,打造“一中心两带四园五集群六板块”产业格局。加快发展和引导现代服务业在白藤湖东侧“金融岛”聚集,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斗门新中心。构建珠峰大道科技创新走廊,培育壮大科技服务、新兴服务等生产性配套产业。构建黄杨河现代服务业产业带,重点发展商务、金融、科技、会展、休闲等高端服务产业。建设四大现代化园区,富山工业园打造千亿级PCB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新青科技工业园加快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斗门生态农业园建成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生态园区,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打造千亿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引核强链壮大产业主体,做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各镇街优势,激活六大镇域经济板块,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

三是争当新时代探路尖兵。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省级发展试点建设,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城乡融合水平。全面建设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借助“新基建”发展契机,引入销售型、研发型和建筑业总部项目。按照世界银行标准,建立涵盖区镇两级的营商环境指标分析评价系统。高水平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打造数据资源整合和大数据平台,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

四是打造珠江西岸重要交通枢纽。加快形成内联外通、高效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海陆空铁”协同的大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珠海至肇庆高铁、深珠城际(伶仃洋通道)和地铁3号线等项目,力促高铁、地铁、城轨在鹤洲北汇聚,打造珠江西岸轨道交通核心枢纽。加快推进莲洲通用机场二期建设,打造珠海通用航空综合示范区。推进斗门港改造提升,打造成为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的现代港口。积极对接深中通道西延线,高栏港高速北延线、机场高速北延线,配合香海大桥、鹤港高速、珠海大道扩建工程、珠海隧道工程顺利完工通车,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路网。新增黄杨河跨江通道,开展主干路节点优化,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打造立体交通枢纽体系。

五是建设滨江田园生态新城。注重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构筑生态新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有效管控海岸线、建筑轮廓线、城市天际线,因地制宜高标准打造低碳、智慧、生态、滨水、宜居之城。依托“母亲河”形成城市景观、功能与发展轴线,加快推进“一河两岸”综合开发项目,精心打造十里滨水长廊。推进白藤、白蕉、尖峰南、井岸四大组团建设,提高外江海堤防洪防潮能力至百年一遇标准,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备、设施完善、水平更高。构筑城市数据交换中心或“城市大脑”系统,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智慧化水平,推进“智能政府”与“智慧斗门”建设。

六是高标准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品牌。拓展农业农村休闲、康养、观赏等功能,鼓励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挖掘旅游和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文化产业,全域联动打响斗门旅游品牌。加强统筹规划,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管护标准向农村延伸。持续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推进农房风貌提升工程,开展“五美”专项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七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约束、激励等调控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落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确保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达标。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综合整治,统筹推进水安全提升、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重要生态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区保护,确保集中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主要河流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优良,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加强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和环境管理,建设一批固废资源综合处理项目,推进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八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施重点群体“一对一”精准帮扶和“一人一策”个性化兜底援助,以“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为抓手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推进一批新校建设,完成一批学校改扩建,大幅增加学位供给,显著增强教育总体实力和区域影响力。推进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加快构建多元化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打造医联体、医共体共振的“斗门模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面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大力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增设老年公共服务便利措施,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健全退役军人保障体系,保障退役军人权益。健全分级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鼓励引导群团组织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加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具有斗门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珠海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化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四大战略任务”,按照区四届党代会六次会议工作安排,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建议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约束性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8%;外贸进出口与上年持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上年持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

围绕实现今年的预期目标,重点安排以下7方面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落实“省科创十二条”“省实体经济十条”“省民营经济十条”“市促进科技创新政策”等政策,完善区促进科技创新政策措施,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59家。吸引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斗门设立院士工作站及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投资机构联合攻关产业共性技术,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个。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各类孵化载体,提升产业配套孵化能力,遴选30家小微工业企业为培育对象,培育壮大独角兽、中小科技型企业队伍。优化升级“黄杨英才”系列政策,遴选一批产业领军人才、青年创新人才、农业带头人等进行重点培养扶持,做好高层次人才服务跟踪。推进科技金融风险补偿项目,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增信支持。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搭建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名录库,擦亮“斗门优品”等品牌,提升“斗门制造”核心竞争力。

加快现代产业发展。邀请国际知名公司开展“金融岛”规划,逐步铺开金融岛基础设施建设。开启“智慧招商”新模式,创新合作招商模式,引进一批科技创新、现代服务项目,探索建立以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为主要指标的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加快构建“两大产业带”。提升四大园区建设和管养水平,做好园区非产业项目清理,促进园区扩容增效。强化重点企业服务,推进领益智造整机组装等新一代电子信息项目发展,推动精实测控等12个智能制造产业项目建设,推动冠宇软包聚合物锂电池扩产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动工,支持广丰物流等现代物流项目发展,推动莲洲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扶持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农作物品种改良技术等现代农业项目发展,做大五大产业集群。推进旧工业区改造,出台政策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工业用地,试点改造村级工业区,支持宋城演艺度假区、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引进一批总部企业,做大产业链“朋友圈”。全面拉开楼宇经济大幕,带动现代服务业“爬楼上户”。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123个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42.32亿元。推进“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确保年度投资27亿元。利用入选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契机,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重大交通水利、农业农村和民生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狠抓工业投资增长,支持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力争全年实现工业投资73.5亿。加大外资引进力度,抓好外资项目落地。推动5G基础设施布局,完成2182个基站建设,力争实现区域5G网络深度覆盖。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构建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

(二)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注重需求侧改革。强化政策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在产业支持、人才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政策供给,出台一批细化、量化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十大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难题。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推动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发展智慧医疗,争创广东省首个区域医疗数据互联互通行政区。培育壮大农村电商,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在远程办公、在线医疗、在线教育、跨境电商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壮大疫情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支持品牌连锁企业加大24小时便利店建设布局,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支持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促进虹吸效应和带动消费回流。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到斗门实现产业化,全面构建科技创新圈、产业生态圈和优质生活圈。加大广州、深圳代表处招商力度,主动承接广州、深圳创新溢出和产业溢出。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扶持跨境电商和国际快件业务发展,推进广丰物流园申报开通保税物流中心(B型),借助新兴方式推动外贸企业向线上销售转型。利用香港、澳门优质资源和网络优势,加强周边投资贸易机构合作,联合开展“走出去”和“引进来”项目推介和跟踪服务。积极开展招商环境推介,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资企业。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搭建营商环境分析评价系统,出台审批服务便民化若干措施。完成“智能政府”一期建设,打造“自运行”智能政府。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创新,探索“网购式”审批服务新模式,超过100项高频事项实现“免证办”。深化智能化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建设政务服务协同平台,推进“一件事一次办”“跨域通办”。优化综合窗口建设,力争全部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分类受理。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监管手段,健全新型监管机制。完善阳光小额平台建设,实现小额项目交易全程电子化。落实降费减负政策,确保全面、及时惠及市场主体。持续开展“政企直通车”活动,畅通多元化、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

(三)注重高端谋划,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高水平空间规划体系,推进村庄规划多规合一,完成东湖片区等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及控规、乡村建筑风貌指引2.0版、古驿道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塑造富有活力、彰显特色、集约高效的滨江田园生态新城。精心谋划发展六大镇域经济板块,井岸镇盘活黄杨工业区吸引上下游产业项目集聚,白蕉镇以“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推进水产品全产业转型升级,斗门镇依托文旅资源建设宋城大道文旅产业组团,乾务镇提升富山工业园配套服务打造生产服务型特色物流园区,莲洲镇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生态休闲和健康医养集聚地,白藤街道促进金融业、信息业等现代服务业集聚。

推进生态新城建设。计划投资44.18亿元,推进井岸、白藤、白蕉、尖峰南“四大组团”48个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能级量级。计划投资10亿元,统筹推进A片区12个项目建设。实施斗门“西湖”等一批绿地景观工程,推进白蕉邻里中心、幸福河市民文化中心、白藤头水产批发市场改造提升等一批民生配套设施,推动原乾务糖厂城市更新项目开工建设,推进大信新都汇环形人行天桥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落地,加快富元广场、复星文化商业蜂巢等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推进云涛酒店、星河酒店等一批星级酒店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效能。总投资61.7亿,推进小林联围、乾赤大联围等14宗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浸点整治,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推进水系连通工程。

打造立体交通网络。主动做好项目跟踪服务,积极推进香海大桥及西延线、珠海大道扩建、珠海隧道等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对接珠海市干线路网规划,完成县道X582、县道X584、黄镜门大桥等重点项目改造提升。全力推进省道S272线井岸二桥至江门九村段改建工程、机场北快线、中兴南路改造工程等项目早日动工,力促高栏港高速延长线开工建设,推进新建黄杨河跨江大桥、胜利大道等项目前期研究,加快13条“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交通毛细血管道路更加精细利民。配合抓好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珠海至肇庆高铁、深珠城际(伶仃洋通道)在斗门选址,推进地铁3号线前期工作,力促高铁、地铁、城轨在鹤洲北汇聚。整合斗门港港口功能和商贸物流资源,加快建设现代港口。深化与金湾机场合作,加快莲洲通用机场二期建设。

(四)狠抓城市治理,提高城市品质品味

建设绿城花城公园之城。把最好的空间、最美的景观奉献给广大群众,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加快建设一批绿地景观、公园。实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白改黑”“四改六”“暗改亮”“绿改彩”“上改下”“旧改新”系列工程。完成井岸二桥边白石村裸露山体复绿,完成虹桥一路等6条道路绿化提升改造。对接市植物园在斗门司马山区域选址建设,升级改造禾益城市公园二期、霞山公园等社区公园,推进黄杨河湿地公园二期、尖峰山中央公园、圣狮公园等建设。完善体育健身功能,高标准推进滨水景观亮化工程,持续提升“一河两岸”品质,同步推进沿线景观和游憩系统建设。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涉水工业企业监管,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加快问题河涌综合整治。开展黄杨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白藤、新青、斗门和乾务4大片区排水管网工程建设,新改扩建排水管网超140公里,加快白藤水质净化厂提标扩容改造,新建新青工业污水处理厂、莲洲镇永利大沙片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加快富山工业园水质净化厂建设。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严控VOCs重点企业等重点涉气污染源,逐步推进城市物流用车、公务用车、出租车电动化。严控噪声扰民、施工扬尘、餐饮油烟污染。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完善联动监管机制,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防范土壤污染。持续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相适应的分类运输、收集体系,完善分类收运装备配置及作业等相关标准,推广实施厨余垃圾“驳运+直运”,确保实现全区垃圾分类全覆盖。统筹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白藤片区海绵城市项目。

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标准化试点建设,编制各领域技术文件和标准,开展“地下空间、资源、环境、灾害”调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推动交通治堵,优化一批交通路口设置,实施智慧停车管理。推进路灯设施一杆多用,更新完善灯杆标签。加快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开展城郊结合部、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市容环境整治,提高清扫道路机扫率。建立城乡社区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完成社工服务站建设,完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机制。深化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打造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线上线下平台。

建设平安斗门。坚定不移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完善各级“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探索区级创新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狠抓危化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渔业船舶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防范。深入开展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打通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一公里”。继续整治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实战应用大平台建设,加强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铺开智慧小区建设,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以及入室盗窃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犯罪。开展涉众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聚焦非法集资、P2P网络借贷等重点领域,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实施食品安全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餐饮服务“互联网+明厨亮灶”、区域食品检测中心、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溯源监管平台、食品生产小作坊集中加工中心建设以及农贸市场星级评定五大项目,开展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完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体系。加强药品安全监管,推广使用重点药品追溯系统。

(五)紧扣乡村振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做优现代农业产业。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白蕉海鲈现代产业园、斗门休闲农业产业园、河口渔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绿兴、强竞、诚丰、国通之山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打造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中心。依托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加快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推动三产融合。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抓手,深化“白蕉海鲈”等斗门特色品牌建设,支持发展行业协会,完善批发、销售、餐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打造一批亿元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短板。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持续开展农房管控、“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工作,创建一批美丽宜居村,培育一批特色精品村。新打造12条区级样板村,新改造提升30座党群服务中心。完善污水、垃圾设施管理机制,全面铺开看护房建设,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建设,稳步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宅基地“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发证,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出台相关办法,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提升农村“三资”平台建设水平,加强农村边角地开发利用,推动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实现线上交易全覆盖。做好村级换届后续工作,选优配强致富带头人,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完善议事决策监督制度。

(六)保障改善民生,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2.0版“促进就业十条”等各项措施,开展各类重点群体精准就业帮扶行动。做好线上、线下企业人才、劳务招聘输送,缓解企业生产用工矛盾。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及托底安置,支持民营经济吸纳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下。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统筹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建设,提升社会救助覆盖面和分类保障能力。提升全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以“五大工程”为抓手,巩固加强退役军人保障工作。

加快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体系建设,落实“百千万名师培养工程”。实施学前教育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巩固学前教育“5080”攻坚成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成西湖学校、博雅中学等8所学校新建,强化现有学校软硬件升级,增加4410个公办学位供给。推动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招聘更多优秀校长教师,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基层医防融合。加快推进区侨立中医院门急诊医技楼、区妇幼保健院新院、井岸镇卫生院新院、白藤街道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慈爱医院等项目建设,推动遵医五院高质量发展。紧密与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将区侨立中医院建设成“三甲”中医院。依托省中医院骨伤科国家重点专科优势,共建350张床位的骨伤专科医院,打造珠海西部骨伤救治中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发展文体旅游事业。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与利用,编制斗门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提升改造小濠冲党史教育基地、斗门旧街历史文化街区,助力珠海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七大行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用好区融媒体中心,讲好斗门故事,发扬斗门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做优“文化节、旅游节、美食节、体育节”四大活动品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创建疍民(斗门)文化生态保护区,高标准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谋划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接区内外旅行社资源打造新旅游营销闭环,推动公共文体服务和非遗项目进景区。开发黄杨河特色旅游项目,加快建设斗门益田停云小镇等龙头项目,打造大湾区乡村旅游目的地。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新建和升级改造10个公园。二是启动市第二中医院门急诊医技楼、区妇幼保健院新院(一期)和骨伤专科医院项目等3个基层医疗设施建设。三是推进一批“民生微实事”项目建设。四是新建2所学校、4所公办幼儿园。五是建设12条区级样板村。六是建设30座党群服务中心。七是斗门中心城区老旧市政管网提升提标改造。八是建设10条市政道路沥青罩面工程。九是斗门区城区拥堵治理工程。十是新建1000个停车位。

(七)加强自身建设,打造法治廉洁高效政府

加强政治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将党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工作各个方面。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抓好国务院大督查等反馈问题整改,不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坚持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强基础、补短板”专项行动,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责,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决策程序,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提高行政决策法治化水平。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启动“八五”普法,推动建立重大行政决策落实民法典规定工作机制。

提高理政能力。做好“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化镇街体制改革,统筹镇街协同发展。推动财政资金保障基层运转,优先向基层倾斜,让最基层的部门有钱办事。用好“928民生热线”“我有话说”作风阳台节目,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抓好“民生微实事”,投入不少于1亿元解决群众热切希望的惠民小项目,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八个本领”,提高“七种能力”。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深化“两个专项整治”,坚持暗访、曝光、查处、追责“四管齐下”,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进基层干部作风持续好转。深化政务公开,主动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各位代表,斗门正迎来新一轮发展的黄金时期,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圆满完成2021年各项目标任务,共同创造斗门更加美好的明天,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声明:本文来源于招商网)

首页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需求登记

项目
对接

申请园区入驻

单位名称

联系方式

联系人